当前位置:首页 » 新闻资讯 » 文化娱乐

乌鲁木齐人记忆中的元宵节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打开微信。点击 “ 发现 ” ,
使用 “ 扫一扫 ”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
发布日期:2017-02-11
核心提示王凤英(左一)三姐妹没过正月十五,就还是新年。在很多地方,元宵节是一个丝毫不亚于春节的大节日,吃元宵、猜灯谜、赏灯会在新疆,元宵节更是成为了一个各民族

        王凤英(左一)三姐妹

 没过正月十五,就还是新年。在很多地方,元宵节是一个丝毫不亚于春节的大节日,吃元宵、猜灯谜、赏灯会……在新疆,元宵节更是成为了一个各民族群众同喜同乐、同欢同庆、同歌同舞的团圆节日。让我们听听,那些老乌鲁木齐人记忆中的节日画面。

 新疆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贾秀慧

 民国时期,社火队伍中就有各族民间艺人

 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贾秀慧多年从事新疆民俗研究,她说,民国时期,乌鲁木齐的社火队伍中就有了少数民族民间艺人的加入。

 “当时商会的秧歌队均是男扮女装,维吾尔族民间艺人阿不都·古力就是其中一员,他负责吹奏唢呐。”贾秀慧说,当时秧歌队里的“女演员”身着花旗袍、手拿小花伞,表演的是地道的东北大秧歌,表演走到哪,都不乏各族人民聚在一起观看。

 1930年,一些津籍艺人组织了一个“京剧班”,一开始只是自娱自乐,后来逐渐得到大家认可,开始进行公演,每逢正月十五,人们都能欣赏到他们表演的传统京戏、河北梆子等。

 后来,“光明戏院”也渐渐兴起,其中有一位著名的维吾尔族京剧花脸演员达吾提,受身边天津人的影响,达吾提能说一口流利的天津“杨柳青味儿”的汉语,而且他的演技精湛,受到同行和观众的赞誉。

 1875年的“赶大营”之后,各种民俗文化(包括春节民俗文化)逐步传播开来,新疆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,并且深刻地影响了汉族歌舞的发展。

 对此,纪晓岚有诗云:“地近山南估客多,偷来番曲演鸳哥。谁将红豆传新拍,记取摩诃兜勒歌。”记载了新疆各族人民通过交往交流,文化互相影响,共同建构了多元一体的新疆文化格局。

 元宵节习俗在新疆流传至今,不仅没有没落,反而更加丰富精彩。

 去年元宵节,塔城市举办的元宵节社火巡演活动中,秧歌、花车、舞狮、舞龙等传统社火活动与现代民俗元素相融合,再融入俄罗斯族踢踏舞、维吾尔族麦西热甫舞、锡伯族贝伦舞、达斡尔族阿肯贝舞、回族花儿舞、塔塔尔族艾琵琶舞等,体现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民俗文化。

 今年元宵节当日,乌鲁木齐市文庙还将会有维吾尔族、哈萨克族等民族风情演出,元宵节已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的节日。

 82岁退休教师贾明旭

 支边来疆第一次吃元宵

 在今年82岁的退休教师贾明旭脑海里,元宵节最深刻的印象,是那甜丝丝的味道。

 贾明旭常给今年19岁的外孙女说起当年吃元宵的味道。“我30岁时才第一次尝到元宵,白面包着红糖,那味道现在都忘不了。”2月8日,回忆起记忆深处的元宵节,贾明旭笑了。

 贾明旭现在生活在新疆工程学院家属院内,1959年支援边疆来到乌鲁木齐支教。“我从山西临猗县农村老家到新疆来工作,当时家属还没来,来疆后一直吃食堂,1965年元宵节,单位食堂里提供了元宵,白面包着红糖,圆圆的,咬一口后甜丝丝的那种感觉,现在还记得……”他说,当时,同事们开心极了,食堂里的气氛比过年都热烈。

 新华书店工作人员木尼热

 团圆和美,这样的感觉真好

 每年元宵节,木尼热都会从超市买上几袋元宵。晚饭过后,煮上一锅元宵,一家人一起吃元宵。

 新华书店工作人员木尼热说,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也是个团圆的日子,在这一天里,一家人聚到一起,相互谈谈工作、生活上的事情,一起吃着象征团圆和美的元宵,这样的感觉真好。

 木尼热一家人都很喜欢吃元宵,特别是她六岁的儿子,最喜欢水果馅的元宵。如今,在乌鲁木齐的各大超市,都可以买到清真元宵,平时木尼热也会买些元宵来给孩子吃。她告诉孩子:“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元宵是中国人的传统美食。”

 73岁新疆大学退休教授高莉琴

 歌曲脍炙人口,普及汤圆概念

 今年73岁的新疆大学退休教授高莉琴,1950年10月随家人来到乌鲁木齐市,家住大十字附近。

 她的元宵节记忆是这样的:上世纪50年代,乌鲁木齐城区面积不大,大十字是商业中心。正月十五前,做生意的天津、湖南、陕西的商户们会在家门口、商铺前挂起红灯笼,其中,天津商户会点亮一种特制大鱼灯笼,只要花灯挂起,孩子们都会兴奋许久。

 60年代的元宵节,母亲用高粱面包裹红糖做成的“元宵”让她觉得很温暖。“全家人一起吃元宵,一个孩子两个,高粱面做的元宵,吃在嘴里依然感觉像吃了蜜一样。”她说。

 70年代,在乌鲁木齐大十字解放路上出现了一家食品店,供应的食品相对比较丰富。高莉琴记得,元宵节前食品店内会供应充足的元宵粉及玫瑰、黑芝麻等馅料。不足百平米的食品店外,聚集很多居民,大家抢着买各式做好的元宵。

 高莉琴教授是新疆研究语言学的专家,她说,80年代之前,新疆是没有汤圆这样的叫法的。

 80年代,中央电视台晚会上,播出了歌曲《卖汤圆》,这首歌是电影《风雨桃花村》的插曲。时逢元宵节,该歌开始大为流行,在学校、在单位常常能听到有人在哼唱,越来越多的新疆人知道,原来,元宵还有个名字叫汤圆。

 让高莉琴高兴的是,进入2000年后,乌鲁木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,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。元宵节期间市民在文庙、红山公园等地方,可观看舞狮、扭秧歌以及参与小规模的庙会活动。

 八旬老人王凤英

 儿时“穿花袄儿,挑花灯……”

 “穿花袄儿,挑花灯……”2月8日,乌鲁木齐市友谊路社区的八旬老人王凤英哼的这首天津小曲,是她儿时关于元宵节的记忆,老人脸上布满皱纹,满头白发,哼起这首小曲时,却露出孩子般的笑容。

 王凤英说,爷爷是老天津人,解放前,时局动荡,爷爷带着父母来到新疆塔城地区,后辗转到了哈密定居,她就是在这期间出生的。

 王凤英记得,爷爷是个做点心的手艺人,她和姐姐王凤玲、妹妹王凤荷最喜欢过元宵节,每到这个时候,爷爷就开始“打汤圆”(做元宵),她和姐妹几人围在一旁兴奋地看着爷爷把核桃仁、芝麻、白砂糖加上青红丝制成块,然后切成指头大小的方块,再把糯米粉粘在方块馅儿上,蘸点水,拿出来再到糯米粉里滚一下,几次后,就滚出了一个个汤圆。

 “我们管这过程叫‘打汤圆’,那时打出的汤圆皮厚馅小,但是一家人看到打好的汤圆个个都喜上眉梢。”王凤英记得,那个年代,物资匮乏,能吃到一碗这样的汤圆,已经非常满足了。

 让她印象很深刻的是,虽然大家生活条件都不好,但是元宵节那天,只要有孩子的家庭,都会给小孩穿上花袄,手里挑着用红纸糊的花灯,晚上牵着孩子上街逛花灯,每个孩子手里或怀里都有一盏灯,多是兔子、老虎、金鱼这种常见的题材,灯展上也都差不多是生肖或吉祥物的花灯。

        贾秀慧

        高莉琴

        贾明旭

        木尼热(右)(采访对象供图)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免责声明:
1.本文援引自互联网,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,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本网站无关。
2.本文仅供读者参考,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,对其原创性、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。
3.除本站原创申明外的文章均来自互联网,如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之,我站将第一时间删除!


战略伙伴:
关于我们
公司简介
联系我们
人才招聘
商家合作
商家入驻
广告服务
企业建站
官方微信
帮助中心
纠错建议
免责声明
服务条款
付款方式
付款方式
Copyright©2009-2018 XJ114.NET All Rights Reserved. Powered by DESTOON
访问和使用新疆黄页,即表明您已完全接受和服从我们的用户协议。新ICP备12002129号-3